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擋土墻的設計標準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擋土墻的設計標準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設計擋土墻時有哪些規范要點?
擋土墻設計規范有哪些具體如下:
擋土墻應設置排水設施,以疏干墻后坡料中的水分,防止地表水下滲造成墻后積水,從而使墻身免受額外的靜水壓力;消除粘性土填料因含水量增加產生的膨脹壓力;減少季節性冰凍地區填料的凍脹壓力。
擋土墻的排水設施通常內地面排水和墻身排水兩部分組成。
地面排水可設置地面排水溝,引排地面水;夯實回填土頂面和地面松土,防止雨水和地面水下滲,必要時可加設鋪砌;對路塹擋土墻墻趾前的邊溝應予以鋪砌加固,以防止邊溝水滲入基礎。
墻身排水主要是為了迅速排除墻后積水。漿砌擋土墻應根據滲水量在墻身的適當高度處布置泄水孔。泄水孔尺寸可視泄水量大小分別采用5cm×10cm、10cm×10cm、15cm ×20cm的方孔,或直徑5~10cm的圓孔。泄水孔間距一般為2~3M,上下交錯設置。最下排泄水孔的底部應高出墻趾前地面0.3m;當為路塹墻時,出水口應高出邊溝水位0.3m:若為浸水擋土墻.則應高出常水位以上0.3m,以避免墻外水流倒灌。為防止水分滲入地基,在最下一排泄水孔的底部應設置30cm厚的粘土隔水層。在泄水孔進口處應設置粗粒料反濾層,以避免堵塞孔道。當墻背填土透水性不良或有凍脹可能時,應在墻后最低一排泄水孔到墻頂0.5m之間設置厚度不小于0.3m的砂、卵石排水層或采用土工布。
擋土墻(Retaining wall)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體、防止填土或土體變形失穩的構造物。而根據其剛度及位移方式不同,可分為剛性擋土墻、柔性擋土墻和臨時支撐三類。
在擋土墻橫斷面中,與被支承土體直接接觸的部位稱為墻背;與墻背相對的、臨空的部位稱為墻面;與地基直接接觸的部位稱為基底;與基底相對的、墻的頂面稱為墻頂;基底的前端稱為墻趾;基底的后端稱為墻踵。
砼擋土墻設計規范?
按照不同的條件,設計規范可分為以下幾條:
按照擋土墻設置的位置,可分為路塹墻、路堤墻、路肩墻和山坡墻等類型;
按照修筑擋土墻的材料,又可分為石砌擋土墻、磚砌擋土墻、混凝土擋土墻、鋼筋混凝土擋土墻和加筋土擋土墻等類型;
按照擋土墻的結構形式,可分為重力式、衡重式、半重力式、懸臂式、扶臂式、錨桿式、柱板式、垛式等類型;
按照擋土墻的傾斜方向墻身斷面形式分為仰斜、 垂直、 俯斜、凸形折形和衡重式幾種。
毛石擋墻設計標準?
要求如下:
一、毛石擋土墻是用平毛石或亂毛石與水泥砂漿砌成。毛石擋土墻的砌筑要點與毛石基礎基本相同。
二、石砌擋土墻除按石墻規定砌筑外還需滿足下列要求:
1、毛石擋土墻的砌筑,要求毛石的中部厚度不宜小于20cm;每砌3~4皮毛石為一個分層高度,每個分層高度應找平一次;
2、外露面的灰縫寬度不得大于40mm,上下皮毛石的豎向灰縫應相互錯開80mm以上;
3、應按照設計要求收坡或退臺,并設置泄水孔。
三、泄水孔當設計無規定時,施工中應符合下列規定:
1、泄水孔應均勻布置,在每米高度上間隔2m左右設置一個泄水孔;
2、泄水孔與土體間鋪設長寬各為300mm、厚200mm的卵石或碎石作疏水層。在砌筑擋土墻時,還應按規定留設伸縮縫。料石擋土墻宜采用同皮內丁順相間的砌筑形式。當中間部分用毛石填砌時,丁砌料石伸入毛石部分的長度不應小于200mm。
擴展資料
擋土墻作用
1、路肩墻或路堤墻設置在高填土路堤或陡坡路堤的下方,可以防止路基邊坡或基地滑動,確保路基穩定,同時可收縮填土坡腳,減少填土數量,減少拆遷和占地面積,以及保護臨近線路的既有建筑物;
2、濱河及水庫路堤,在傍水一側設置擋土墻,可防止水流對路基的沖刷和侵蝕,也是減少壓縮河床或少占庫容的有效措施;
3、設置在隧道口或明洞口的擋土墻,可縮短隧道或明洞長度,降低工程造價 ;
4、設置在橋梁兩端的擋土墻,作為翼墻或橋臺,起著護臺及連接路堤的作用;
5、抗滑擋土墻則可用于防止滑坡。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擋土墻的設計標準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擋土墻的設計標準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