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地標性建筑的意義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地標性建筑的意義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為什么說盧溝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
盧溝橋是一座位于中國北京西北部的古老橋梁,始建于元朝,明清時期逐漸得到完善,成為了京西地區的交通要道。但是,盧溝橋真正被廣泛認知和具有歷史意義,是因為它是抗日戰爭爆發的起點。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向中國的盤古開國園附近射擊,迫使中國軍隊彈盡糧絕,被迫向盧溝橋進發。在那里,中國官兵英勇抗擊,展開了具有舉世矚目意義的艱苦卓絕抗戰。
這場抗戰持續了兩個月,結束后,中國軍隊不幸失敗,盧溝橋也被日本軍隊占領。被占領后,盧溝橋頓成戰火紛飛、廢墟累累。不過,在盧溝橋鐵骨錚錚的橋面與橋塔殘壁之間,流傳著英雄和硬漢的傳奇鼓舞著整個中國。因此,盧溝橋成為歷史文化的見證,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因為這就是“七七事變”的爆發地點。
“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起點,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開始的標志。
作為神圣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爆發地點,它是那段歷史的直接見證者,見證了中華民族刻骨銘心不屈不撓的戰斗,是當代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為啥故人要建塔?塔的地址有啥特殊?建塔的意義是啥?
塔是一種在亞洲常見的,有著特定的形式和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筑。
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稱“佛塔”。14世紀以后,塔逐漸世俗化。古印度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筑窣堵波漢代時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建筑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的塔這種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窣堵坡這種建筑形式也在東方廣泛擴散,發展出了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窣堵坡與中土的重樓結合后,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并與臨近區域的建筑體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寶篋印式塔、五輪塔、多寶塔、無縫式塔等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塔系,建筑平面從早期的正方形逐漸演變成了六邊形、八邊形乃至圓形,其間塔的建筑技術也不斷進步結構日趨合理,所使用的材質也從傳統的夯土、木材擴展到了磚石、陶瓷、琉璃、金屬等材料。14世紀以后,塔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經律系統,塔可以分為佛塔和文峰塔。青島海灣大橋(膠州灣跨海大橋)的建筑特點和意義?
大橋受施工、環保、通航、航空、氣候、水文、地形和地質結構條件的制約,建設條件復雜、工程技術難度大,創新點很多。
通航孔橋斜拉橋采用分幅稀索鋼箱梁形式和銷結耳板錨固方式,結合了本橋的特點,結構簡潔明快,具有獨創性;自錨懸索橋采用大跨徑獨塔260m單空間索面結構,主梁為雙邊鋼箱梁+橫向連接箱結構,取消了海中懸索橋大型錨碇基礎,結構造型恢弘,氣勢磅礴,同類結構為國內首次采用,錨固體系在設計上獨具匠心;非通航孔橋首次大規模采用雙幅分離的60m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型式,整孔預制吊裝,施工工藝先進,設計合理,提高了施工質量、大大加快施工進度。中國各地為什么都那么熱衷于建地標建筑?
為什么熱衷興建地標建筑,首先當然是代表一個城市的形象,比如說起故宮就知道是北京,說起布達拉宮就知道是拉薩,其中這里有經濟關系,也有打造城市新地標的含義。下面我們就看一看北京、武漢、上海地標建筑的人流與收入!
北京的故宮,2017年截止12月31日封門時刻,故宮博物院2017年共迎來16699538名游客,同比增長4.25%,將近1670萬人次,以最低淡季票價40元計算,單單門票收入就高達6.68億,這還沒有算上文創收入。
顯示吸金力量越發強大,其實這可以理解,誰不想看看高高在上皇帝的住所呢,都想知道皇帝是不是和平常人一樣也睡覺、上廁所呢!!
武漢的黃鶴樓,大家都以為是和故宮一樣是古代留下來的吧,我以前就是這么認為的,其實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被譽為“天下絕景”,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
其間,黃鶴樓命途多舛,屢毀屢建,興廢建毀多達27次。據各種文獻記載,僅明清兩朝的黃鶴樓,因各種原因損毀便達10次之多,最后一次毀于1884年。
1981年10月,武漢市在長江以南的蛇山山頭動工重建黃鶴樓,1985年6月11日正式落成并對外開放。截止2015年6月接待游客人數已經超過4800萬人次。2017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每天接待游客人數為3.2萬人次,以網絡票價每人50元計算,每天門票的收入也有160萬元,吸金力量繼續增強。
而李白的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光念這幾句詩都心馳神往。說起武漢一定會想起黃鶴樓,去武漢一定會去黃鶴樓景區。
再說說現代的大上海東方明珠塔,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坐落于黃浦江畔浦東陸家嘴嘴尖上,與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群隔江相望,塔高467.9米,亞洲第四,世界第六高塔,是上海的地標之一。
截止2015年12月底游客總數量突破500萬人次,2017 年國慶黃金周每天游客人數達2.1萬人,以網絡票價每人128元計算,每天門票收入就有將近270萬元,這都不算買紀念品和游玩其他項目。東方明珠塔一直都是上海最閃耀的那顆星。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地標建筑不僅關系到一個城市的旅游產業,更是一個城市的明信片。中國在一步步的退出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地方稅收一定大量減少,所以建起地標建筑,不但能為旅游業添磚加瓦,作為綠色產業低碳還環保,低成本回收也快,還能打造城市的新名片,何樂而不為呢。這是我淺薄的分析,請多多關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地標性建筑的意義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地標性建筑的意義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