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水廠設計標準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水廠設計標準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水廠的平面布置與用地有哪些要求?
1、 水廠的平面布置應符合“流程合理,管理方便,因地制宜, 布局緊湊”原則。采用地下水的水廠,因生產構筑物少,平面布 置較為簡單。采用地表水的水廠通常由生產區、輔助生產區、管 理區、其他設施所組成。
水廠中綠化面積不宜小于水廠總面積的 20%。進行水廠平面布置時,最先考慮生產區的各項構筑物的流 程安排,所以工藝流程的布置是水廠平面布置的前提。 水廠工藝流程布置的類型主要有下列3種。
(1)直線型。它的特點是從進水到出水整個流程呈直線狀。 這樣,生產聯絡管線短,管理方便,有利于擴建,特別適用于 大、中型水廠。
(2)折角型。當進出水管的走向受到地形條件限制時,可 采用此種布置類型。其轉折點一般選在清水池或吸水井處,使澄 清池與過濾池靠近,便于管理,但應注意擴建時的銜接問題。
(3)回轉型。這類型式適用于進出水管在同一方向的水廠, 此種布置類型常在山區小水廠中應用,但近、遠期結合較困難。
2、水廠的用地面積鄉村水廠一般采用壓力供水的方式,所以,占地面積較小。但在規劃水廠用地面積時,應根據水廠規模、生產工藝來確定。
水廠清水池容積的規定?
水廠清水池容積應根據產水曲線、送水曲線、自用水量及消防儲備水量等確定,并滿足消毒接觸時間的要求,當管網無調節構筑物時,在缺乏資料情況下,可按水廠最高日設計水量的10%~20%確定。
清水池的有效容積包括調節容積、消防貯水量、水廠自用水量、安全貯備水量。其中消防貯水量按2h火災延續時間計算;水廠自用水量一般采用最高日用水量的5~10%;安全貯備水量按運轉經驗估算。
規范上有要求,參考《室外給水設計規范》,目前最新版本是《室外給水設計標準》GB50013-2018。根據規范,在沒有資料的時候,清水池容積宜為設計最高日供水量的10-20%。
自來水廠的建造條件?
新建一座自來水廠需要用到的設備主要根據水源和設計工藝來確定。如果水廠水源來自地表水,新建這樣的傳統大型自來水廠主要用的設備包括:混合器、絮凝池、沉淀池、過濾池、清水池、殺菌消毒裝置、增壓泵等。其常規處理工藝包括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工序,采用調節自來水pH值、投放粉狀活性炭和混凝劑的方式來進行混凝,使水中懸浮物凝聚,利用化學絮凝劑來強化沉淀,利用過濾池和過濾材質過濾水中雜質,最后使用液氯或者臭氧等消除水中微生物和細菌,確保自來水出水質量達到居民飲用水的水質標準要求。
自來水廠主要的是過濾和殺菌消毒兩個環節,這是水廠凈水的關鍵。其他的像水泵、控制設備、水質檢驗、水質監測設備、加壓設備、水箱(清水池)等可以根據水廠規模以及成本、水廠設計要求等配置。
新建的中小型的村鎮級自來水廠,由于其供水量、建設規模、施工條件以及資金投入等限制,在建設前需要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和發展的需要進行規劃。當前,新建自來水廠(站)選擇用一體化飲用水凈化設備來過濾的居多,用水泵提升或輸配水,配合使用二氧化氯或者其他氯系消毒物進行殺菌消毒,生產清潔的自來水(生活飲用水)。
一體化飲用水凈化設備將傳統自來水廠中的反應、絮凝、沉淀、排泥、集水、配水、過濾、反沖洗、排污等一系列運行程序及相應濾池(設備)集合到一套設備中,不但減少了占地,其投資和運行成本也相對減輕,而且能實現自來水廠的自動化管理,是建設現代化自來水廠的理想設備。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水廠設計標準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水廠設計標準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